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Big Trouble in Little China (妖魔大鬧唐人街) 1986

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Big Trouble in Little China (妖魔大鬧唐人街) 1986 


霓虹如血,淌過香港午夜。(十力卜)縮在(光影雜碎)錄影帶店的膠簾後,電視螢光映得他滿臉青藍。VHS機器吞進一盒《妖魔大鬧唐人街》,機械齒輪吱呀轉動,彷彿預告一場文化錯位的派對狂歡。


"呢套戲,係荷李活食咗成個邵氏片場再嘔出來的夢囈啊!" 他喃喃自語,他吐出一口煙,煙圈扭曲如唐人街的妖氣。(不過,荷李活鏡頭下的唐人街,向來都有一種妖氣,八十年代如是,九十年代照舊,到了千禧年都一樣。)。身為靠邪典電影維生的散稿人,他慣於在爛片裡淘金,在金光裡挑糞。


螢幕上,(Kurt Russell-羅素) 頂著一頭彷彿被雷劈過的飛機頭,大搖大擺闖入東方奇觀,(吳漢章)化身千年巫師唸著半英半中的咒語。十力卜嗤笑:"乜嘢風雷電三煞,明明抄足《如來神掌》又要加啲閃光特效,中西合璧到不倫不類!" 卻忍不住為那癲狂想象拍案。這導演絕對是看盡(嘉禾、邵氏)片庫,將港產武俠、靈幻鬼怪、功夫喜劇全部剁碎,

盡地一煲!彷彿再沒有機會拍港產風格的電影,把不同年代,不同背景、不同風格炒成一碟美式雜錦炒飯,然而,這卻不是穿越電影。


轉場間,他看見港片魂靈被(荷李活)技術重新附體。(鄧剛)的紮實功夫,撞上羅素那種 "我很厲害!" 的美式功夫,簡直是東西文化誤會的錯位示範。 


"根本係西方人幻想中的東方主義主題公園!" 他對著螢幕指點,煙灰散落一地:"但偏偏...又癲得過癮!"


"對,就是樂園。只有樂園才能把這麼多中西合璧、恍如隔世的玩意湊在一起。

衝突又爆發。綠眼女子被推上祭壇的瞬間,十力卜猛地關掉電視。黑暗裡他啞然失笑,這部電影豈不正是香港自身的映照?既是東方又是西方,既被誤讀又在創造,既被視為文化剝削卻又自成一家。


他重新按下播放鍵。這次他看見的不再是獵奇,而是一個美國導演對港片最笨拙又最真誠的情書。那些雷電特效絕不敷衍,而是用盡全力模仿港產神怪片的土味浪漫,那些看似刻板的文化符號,背後竟藏著一種既誤解又迷戀的尷尬愛意,像個外國人用英語背唐詩,五音不全,卻充滿熱情。


片尾字幕浮現時,十力卜在筆記本寫下:"所有文化碰撞,一開始就是一場妖魔鬧劇。與其爭辯誰懂誰,不如笑看這場混沌的狂歡。畢竟,最動人的從來不是精準複製,而是那份敢於搞錯的勇氣。"


十力卜推開店門,晨光刺眼,然後走進一間茶檔,坐下,懶懶點了一碗艇仔粥、一份西多士、再加一杯凍鴛鴦溝咸檸七。既然,電影都可以這樣大搞,那麼,一頓早餐的文化,何嘗不可一試?


微故事完

 

片名:Big Trouble in Little China (妖魔大鬧唐人街)

導演:John Carpenter

編劇:Gary Goldman, David Z. Weinstein

主演:Kurt Russell, Kim Cattrall, Dennis Dun

類型:犯罪、劇情、動作

上映年份:1986年

片長:99 分鐘

製片預算:預算1900萬至2500萬美元

全球票房:約 1110 萬美元


簡介

1. 類型定位與導演風格

奇幻動作B級片:約翰·卡朋特(John Carpenter)延續其恐怖科幻風格,融合武俠、妖魔元素,展現80年代低成本特效與文化片美學。

文化獵奇視角:以西方白人視角解構(東方神秘),混合粵劇、道士、法術等元素,充斥獵奇式刻板印象。


2. 敘事結構

公路電影框架:卡車司機主角(Jack Burton)誤入唐人街陰謀,串聯(找回未婚妻)與(阻止妖魔統治)雙線。

反派動機薄弱:反派(Lo Pan)千年巫師企圖借處女新娘恢復肉身,統治世界的套路化反派邏輯,缺乏深度。


3. 視覺與技術特色

80年代特效能見度:模型特效、化妝特效明顯(如妖魔怪獸造型),色彩艷麗但粗糙,符合B級片特徵。

武打設計:融合香港功夫片風格,但動作設計略顯生硬,依赖剪輯掩蓋演員非專業武術背景。

4. 文化符號解讀

符號拼貼:青龍、道士、點穴術、粵語對白等元素堆砌,脱离真實華人文化脈絡,服務「異域情調」需求。

角色刻板印象:女性角色(如Kim Cattrall飾演的女记者)被物化為(需要拯救的受害者),強化白人英雄敘事。


5. 花絮

《妖魔大鬧小神州》在上映初期,影評界的反應可謂毀譽參半,然而隨時間推移,本片逐漸獲得重新評價,並贏得了不少正面肯定。根據爛番茄網站收錄的38篇影評,該片獲得82%的高新鮮度,平均分數為6.9(滿分10)。《多倫多星報》特別讚賞卻·羅素的演出,評論指出:"他不僅成功模仿了尊·榮的經典形象,更進一步賦予角色一種寬廣而帶諷刺意味的個性邊緣,超越單純的致敬。"


票房方面,該片於1986年7月2日在全美1,530間影院上映,首週末票房僅收得270萬美元,最終北美總票房為1,110萬美元,相比其2,0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,成績未如理想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片上映時間比占士·金馬倫的《異形續集》早十六天;在《妖魔大鬧小神州》的DVD講評音軌中,導演尊·卡本特與卻·羅素曾討論到,這或許是影響本片票房表現的因素之一。


由於票房未達預期,卡本特對荷李活體制感到失望,並轉向獨立電影製作。他曾在訪問中坦言,《妖魔大鬧小神州》的經驗是他決定不再為主流片廠拍片的重要原因。儘管如此,卡本特始終認為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,並對其感到自豪,只是市場反應確實為他帶來相當大的壓力。


儘管影院表現平平,該片卻在後期透過電視播映及DVD發行贏得廣大觀眾喜愛,逐漸積累成為一部深受追捧的邪典電影。《帝國雜誌》更將其列為(史上最偉大的500部電影)之一,排名第430位。




豆粒: 5 粒豆 (10粒豆為滿分) 


全篇文章完


寫作日期:2025年09月03日 

時間 : 14:09pm

文. 東加豆

圖. 取自網絡


我除了寫微故事,還製作有聲書,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。

喜歡我的文章嗎?盼得到您的支持、點讚,或分享我的文章,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。

https://tonkabean.me/支持與鼓勵/

關於我:https://tonkabean.me/


我的故事選集

https://matters.town/@tonkabean/collections


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Serpico (急先鋒橫掃罪惡城-Al Pacino) 1973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Serpico (急先鋒橫掃罪惡城-Al Pacino) 1973


(十力卜)從沒在戲院看過這部電影,他對《急先鋒橫掃罪惡城》懷著一種近乎荒謬的敬意。1973年的十力卜正躺在尿片上翻滾,對他來說《急先鋒橫掃罪惡城》是懷著一種近乎荒謬的敬意。


這部1973年的電影,對他而言,並非典型動作片裡刀光劍影、槍林彈雨的盛宴,而是一場文藝警匪的細膩琢磨。十力卜喜歡這種冷靜而堅毅的質感,不追求戲劇性的衝突,而以低調的張力,緩緩揭示制度的灰暗。


以前,十力卜總想著香港這座水泥森林的事,但他發覺現在世界都變得怪誕,不符合常態,正義的人走出來說歪理,壞人則在說道理,十力卜越看越模糊,真想跳落海算了。


他常思索:"正義究竟是什麼?像 Serpico 那樣的警察,面對腐敗與背叛,是否仍有執著的心?" 十力卜拿起手中的咖啡杯,窗外是繁忙的銅鑼灣街頭,人多得可怕,霓虹燈閃得像在嘲笑,堅持的都註定是孤獨。既像古人所言(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),又似現代人迷失於功利裡的無奈。


這部電影不需要誇張的高潮,卻在平凡細節中蘊藏哲學,理想與現實的碰撞、個體對抗制度的孤立,以及那份未曾被驚天動地承認的勇氣。十力卜想象阿爾·柏仙奴那張臉,青春的嚴肅和後期的優皮士模樣,是逐漸被現實啃噬、又不願放棄原初夢想的縮影。


十力卜在日記中寫道:“今時今日,相信在街頭會遇見一位像Serpico的探員,有熱情的、正義的、不貪婪的、被排擠的,但能否像他一樣堅持到底,那怕萬中無一了。


《急先鋒橫掃罪惡城》似一齣文藝警匪片,也帶小許幽默,至少,男主角 Al Pacino 他偶爾的神情,他那優皮的造型和走路的姿勢,就讓十力卜由心笑出來。


這正是電影最耐嚼的滋味,表面平靜,內裡卻翻著無聲的怒濤,也許會讓人難以言明的冷調子。彷彿一位俠士剛飲完濃茶,抬眼看見天邊霧氣繚繞,卻只能輕哼一句:“人世如戲,終究難逃空城計。”


故事未必擁有傳統警匪片的緊湊劇情,卻以樸素的鏡頭和深刻的角色,打開了對制度、良知與孤獨的思考。十力卜分享這部電影,讓喜歡看舊片的朋友,都能從這部過時卻不老的作品中,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灰色空間。



 


片名:Serpico (急先鋒橫掃罪惡城)

導演:Sidney Lumet(薛尼·盧密)

編劇:Waldo Salt、Norman Wexler

原著:Peter Maas 同名書籍

主演:Al Pacino(阿爾·柏仙奴)

類型:犯罪、劇情、動作

上映年份:1973年

片長:130 分鐘

製片預算:約 330 萬美元

全球票房:約 2,980 萬美元


劇情梗概

Frank Serpico 以一名理想主義的新晉警探身分進入紐約警局,穿著便服、主張社區警務、拒絕收受同僚的賄賂。初期他因偏離常規遭到同僚槍擊,也因為揭發腐敗而被孤立。一次次向上級舉報無果後,他將證據交予地方檢察官與《紐約時報》,引發公眾對警局黑幕的關注。最終在一次臥底突襲中,再度被同儕故意放任而重傷面部。恢復後,他在克納普委員會作證,促使大規模調查與改革,卻也因深感失望辭職,遠赴瑞士定居。

主要主題與意涵

正義與良知的孤身抗爭 Serpico 以“不拿賄賂、不包庇同僚”為信念,不惜以性命相搏,凸顯個人在龐大體制中維護良知的艱難。

體制腐敗與政治勢力 電影呈現警局內部幾乎人人受賄的現象,以及市長辦公室因選票考量對調查的打壓,暗喻政府部門權力交織下正義難以伸張。

孤立與自我價值 隨著揭露行動深入,Serpico 被逐出小隊、關係破裂、遭受心理壓迫,他的孤獨感與抑鬱無奈貫穿全片。

媒體力量與社會改革 Serpico 借助報社引發公眾輿論,凸顯第四權在制衡腐敗、啟動官方調查中的關鍵角色。


角色剖析

Frank Serpico(阿爾·柏仙奴 飾)  

方法派演員塑造:Pacino 與真實 Serpico 多次會面,租用蒙托克小屋同吃同住,習得其细微口音與肢體語言。 

性格特質:自覺囂張卻真誠,渴望改革卻持續受挫,最終形成“只要還活著,我就得堅持” 的信念。 • 

心理轉折:從滿腔熱血到情感崩潰,再以痛苦重生後的更堅定姿態作證。


Bob Blair(Tony Roberts 飾) Serpico 的好友及警界內部關係戶,為維護友情多次提供協助,最後成為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。


Sidney Green 警長(John Randolph 飾) 保守派代表,對下屬行為感迷惘,二度面臨為了局勢穩定而選擇沉默的兩難。


Laurie(Barbara Eda-Young 飾) Serpico 的女友形象,以日常生活中的溫暖對比警局的冰冷,凸顯主角內心的柔軟與被犧牲的感情。


導演與視覺風格

Sidney Lumet 以硬派社會寫實著稱,《Serpico》拍攝特色包括:真實場景取景 進入哈林區、南布朗克斯、格林威治村,連四座警局都獲警察局協助,強化紐約城市氛圍。


逆序拍攝法 配合 Pacino 越來越短的鬍鬚與髮型,用化妝師準備多套假鬍鬚,從長髮鬍鬚到乾淨面孔,準確映射時間軸與人物變化。


調光與攝影 與攝影師 Arthur J. Ornitz 採用暖色調打光,映照 Serpico 初期夏日的夢想;隨著故事推進,衣著與背景漸轉暗沉,營造精神狀態的沉重。


快節奏剪接 編輯 Dede Allen 在 48 小時極短限期內剪輯出畫面,支撐電影的緊張與迫切感。


音樂與配樂

作曲家:Mikis Theodorakis 以簡潔不拖沓的弦樂與管樂,僅在關鍵情節加入短促配樂,強化場景張力而不搶戲。


配樂特色: 無配樂段落的自然環境聲彰顯真實感,切點精準,在 Serpico 被射擊、克納普聽證等關鍵瞬間加入音樂,襯托主角心理。


Al Pacino 的表演藝術

方法演技入戲:與真實 Serpico 一對一練習,夜間跟警察巡邏、在街頭試圖逮捕卡車司機引來誤會,親歷當時危險。

Al Pacino 在片中飾演 Frank Serpico ,他的表演被廣泛讚譽。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理想主義、正直、不畏強權的警察形象。Pacino 憑藉此片首次提名奧斯卡影帝,並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。許多觀眾都讚賞 Al Pacino 在電影中的表現,認為是他顏值巔峰時期,且演技精湛。


語態與肢體:緩步、低頭、眼神游移,展現角色的原則性與若有若無的恐懼。


情感爆發:關鍵對話與庭審場面將憤怒、孤立、失落等情緒層層推進,令觀眾身歷其境。


製作花絮

前期籌備: 原定導演 John Avildsen 因與製片衝突遭撤換,Waldo Salt 與 Norman Wexler 多次改稿,反覆取得 Maas、De Laurentiis、Bregman 認同。

拍攝過程: 1973 年 7、8 月於紐約實景完成,平均每天 35 場景切換,三班倒式移動拍攝。

後期剪輯:交到音效部門前需於 48 小時內完成初剪,原預定無配樂,由 Theodorakis 臨時提供主題曲。


影評與觀眾回響

國際評價:  Rotten Tomatoes 93% 好評度, Metacritic 87 分(普遍好評), Al Pacino 獲得金球影帝,並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。



豆粒: 7.8 粒豆 (10粒豆為滿分) 




寫作日期:2025年08月07日 

時間 : 13:26pm

文. 東加豆


我除了寫微故事,還製作有聲書,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。

喜歡我的文章嗎?盼得到您的支持、點讚,或分享我的文章,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。

https://tonkabean.me/支持與鼓勵/

關於我:https://tonkabean.me/


我的故事選集

https://matters.town/@tonkabean/collections

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星座奇趣錄 (東加豆)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星座奇趣錄 (東加豆)

(十力卜),一個在香港中環打滾的廣告文案,自詡為(雙子座)的化身,人格分裂得比《星座奇趣錄》裡的賈思樂還要徹底。他白天是西裝筆挺、口吐蓮花的創意總監,晚上則是窩在蘭桂坊酒吧,用威士忌潤飾的失意文青。


這天,十力卜又在酒吧買醉,身旁圍繞著幾個鶯鶯燕燕,個個濃妝艷抹,笑聲尖銳得像電鋸的女人。他舉起酒杯,眼神迷離,彷彿看穿了人世間的虛偽。(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)他喃喃自語:"我們都只是那人生定格的傀儡,被命運擺佈的可憐蟲。"


一個穿著旗袍、手持摺扇的老者,不知何時坐在了他身旁。老者輕搖摺扇,慢條斯理地說:"後生仔,何必如此悲觀?"《易經》有云(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)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,豈能任人擺布?星座...的確有它們一套耶。"


十力卜嗤之以鼻:"耆生!你那一套早就過時了。現在是甚麼年代?星座? 現在都談(MBTI)。我就是雙子座,天生多重人格,註定要活在矛盾之中。"


老者不知道(MBTI)是乜東東,十力卜只好帶著一抹代溝的微笑解釋道:"MBTI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是一種人格類型測評工具,通過分析個人在四個維度上的偏好來劃分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。包括:外向(E)與內向(I)、感覺(S)與直覺(N)、思考(T)與情感(F)、判斷(J)與知覺(P)。簡而言之,它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傾向與性格特徵。比起那陳年的星座科學得多啦!"


老者微微一笑:"雙子座又如何?(莊子)有云:(物無非彼,物無非是。)世間萬物皆有兩面性,關鍵在於如何取捨。你若能將雙重人格融會貫通,豈不就能左右逢源,成就一番事業?"


十力卜聽得一時語塞,心想這老頭莫非是隱世高人?他連忙起身,恭敬地問道:"莫非...能否指點我一二?"


老者放下酒杯,指了指牆上的電視屏幕,屏幕上正在播放《星座奇趣錄》。"這部電影,你可看過?" 老者問。


十力卜掃了一眼畫面的色調、配音、背景和演員的服飾,心知是一部七十年代的港產片,老套得很。他卻毫不掩飾自己的內心地說:"七十年代港產片,很老套...是說星座故事吧!右上角顯示電影名了《星座奇趣錄》。"


老者搖了搖頭:"此言差矣。《星座奇趣錄》看似荒誕無稽,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。它告訴我們,星座並非決定人生的唯一因素,重要的是如何認識自己,接納自己的優缺點,然後,活出你自己。"



十力卜似懂非懂,但心裡卻燃起了一絲希望。也許,他真的可以擺脫雙子座的魔咒,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。


後生仔," 老者起身告辭,"記住,命運不是枷鎖,它是畫筆。你才是那幅畫的執筆人。" 說完,老者便消失在人群中,無聲無息,彷彿從未出現過。”



十力卜看著老者離去的背影,若有所思。他拿起酒杯,一飲而盡,心中默默發誓:從今天起,他要重新認識自己,活出一個不一樣的十力卜。他要像《星座奇趣錄》裡的那些角色一樣,勇敢地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性,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。


老者如煙散去,不留半點痕跡,十力卜眉頭一皺,懷疑是天意安排。他若有所思,拿起酒杯,一飲而盡。這刻,他並沒有想到(MBTI),因為剛才老者的出現,根本就不是科學的現象。十力卜想起(星座),只有星座才這麼怪誕。他抬頭看著酒吧裡的大電視,畫面還是停在那《星座奇趣錄》的電影,他自言自語:"剛才還是序幕曲,看來只是錯過了十五分鐘...,那,一定要細心欣賞餘下九十四分鐘的《星座奇趣錄》。"





 



電影:《星座奇趣錄》

上映年份:1976 年

導演:吳回

編劇:吳宇曦

攝影:李萬傑

監製:黃祥

製片:鍾蔚文

出品:黃氏、雷鳴

彩色 | DCP | 粵語 | 中英文字幕 | 109 分鐘


主演:演員:伍衛國, 李影, 李添勝, 狄波拉, 林建明, 賈思樂, 黎小田, 梁天, 張瑛, 劉一帆, 王萊, 王偉, 阮令濤, 金興賢, 夏春秋, 簡而清, 譚一清, 奚秀蘭, 駱恭, 潘明珠, 黃新, 尹靈光, 袁浩泉, 何柏光, 周吉, 容守怡, 廖鳳明, 邱偉棠, 陸樹雄, 盧愛蓮, 劉逸詩, 顏國良, 徐鑑泉, 麥炳昌


一、 基本資訊與創作背景


*導演與團隊

導演吳回(亦為編劇)為香港資深影視工作者,曾參與多部粵語片的創作。攝影師李萬桀以擅長捕捉動態畫面著稱,契合本片多樣化的短篇故事結構。


*時代背景

197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正值電視普及化浪潮,無綫電視(TVB)、麗的電視(Rediffusion)及佳藝電視(CTV)三大電視台展開激烈競爭。電影業界為吸引觀眾,開始與電視圈跨界合作,本片即典型案例:


*明星效應

邀請當紅電視藝人(如伍衛國、李添勝、賈思樂等)參演,強化 (入屋) 指數(收視吸引力)。

新興議題:以(星座)為題,呼應當時年輕族群對西方占星文化的熱潮,题材新颖。


*出品方與捐贈者

影片由(黃氏)與(雷鳴」联合出品。雷鳴 (台灣男演員) 為資深電影人,曾任職播音員,後創辦(雷鳴*國際*電影貿易公司),業務包括購買影片版權並发行予電視台,促進長片在電視平台的傳播。雷鳴退休後捐贈數百部影片予香港電影資料館,本片於1995年入藏,彌足珍貴。


二、 影片結構與內容分析


*敘事框架:星座主题的短篇集

全片以(星座)為核心,分為四個獨立短篇故事,每個故事對應特定星座,風格统一:

题材時尚:融入1970年代流行文化元素,服裝、場景設計贴近都市青年审美。


*敘事手法

剪接節奏明快,畫面衔接流畅,體現導演對電視短劇形式的嫻熟掌控。


*音樂元素

由(玉石樂隊)演唱的主題曲贴題,深化影片的青春活力。



玉石樂隊(星座之聲)主唱 鄭子固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DkRM2nDCps





玉石樂隊(星運人生)主唱 張武孝 鄭子固





*故事主旨與創新點

寓教於樂:每個短篇均蘊含道德教訓,例如:勸誡觀眾勿行惡事。批判(以貌取人)的偏見。


突破性議題:青春偶像賈思樂與廖鳳明主演的双子座故事,探討角色人格


分裂的議題:創新性:1970年代香港影視較少触及心理學議題,本片以星座隱喻人格多面性,屬當年罕見的先鋒嘗試。

爭議性:結論推論為(人格分裂),可能受當時西方心理學思潮影響,但處理方式較為通俗化。


*評價與爭議


優點:包裝精美,明星效應強,契合電視觀眾口味。

短篇結構利於電視台分段播放,商業考量明確。


缺點:結尾倉促,部分情節銜接生硬,被批評(落雨收柴)(收尾草率)。


教育意義鮮明但深度不足,娛樂性壓倒藝術性。


三、 文化與產業意義

*電影與電視的互動

本片體現1970年代香港影視產業的轉型:電視台崛起分流電影觀眾,迫使電影業者借鑒電視短劇模式吸引觀眾。

明星跨界(電視→電影)成為常態,模糊了兩大媒介的界線。


*文化融合

星座文化源自西方占星學,本片將其本土化,改編為港式故事,反映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特質。

粵語發音配中英文字幕,體現香港影視的雙語傳統。


四、 影片現狀與延伸資訊

*典藏與放映

香港電影資料館於1995年搜集本片拷貝,2021年6月26日曾於資料館電影院重映,並舉辦映後談,邀請演員賈思樂分享拍攝經歷。


(尋‧珍‧記)《星座奇趣錄》映後談 2021年6月26日(主講嘉賓:賈思樂)


放映活動強調影片的(懷舊)與(文化研究)價值,吸引影迷與學者關注。


*延伸研究價值

可作為研究197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、星座迷信現象、明星制度的第一手資料。


短篇電影集的形式在當年並不常見,可探討其對後續港片敘事結構的影響。


五、 導演(吴回)背景補述

導演吴回(1913–1996)為香港著名導演、編劇及演員,活躍於1940–1980年代:

風格:擅長改編文學作品,關注市井小民生活,影像風格寫實中帶有諷刺。

本片定位:屬其中期作品,體現導演對新興媒體(電視)與流行文化的適應與創新。


總結

《星座奇趣錄》是一部兼具時代意義與文化研究價值的作品:


商業屬性:以明星、短篇、星座議題迎合1970年代香港觀眾口味。


文化切片:記錄電視普及化對電影產業的衝擊,以及星座文化在港的本土化過程。


局限性:藝術深度不足,但作為(娛樂先行)的案例,仍具備珍貴的史料價值。


此片不僅是香港影視史的見證,更是研究流行文化如何反映社會心理的典型文本。



豆粒: 7.6 粒豆 (10粒豆為滿分) 








寫作日期:2025年07月09日 

時間 : 14:00pm

文. 東加豆


我除了寫微故事,還製作有聲書,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。

喜歡我的文章嗎?盼得到您的支持、點讚,或分享我的文章,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。

https://tonkabean.me/支持與鼓勵/

關於我:https://tonkabean.me/


我的故事選集

https://matters.town/@tonkabean/collectio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