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故事+電影分享: 星座奇趣錄 (東加豆)
(十力卜),一個在香港中環打滾的廣告文案,自詡為(雙子座)的化身,人格分裂得比《星座奇趣錄》裡的賈思樂還要徹底。他白天是西裝筆挺、口吐蓮花的創意總監,晚上則是窩在蘭桂坊酒吧,用威士忌潤飾的失意文青。
這天,十力卜又在酒吧買醉,身旁圍繞著幾個鶯鶯燕燕,個個濃妝艷抹,笑聲尖銳得像電鋸的女人。他舉起酒杯,眼神迷離,彷彿看穿了人世間的虛偽。(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)他喃喃自語:"我們都只是那人生定格的傀儡,被命運擺佈的可憐蟲。"
一個穿著旗袍、手持摺扇的老者,不知何時坐在了他身旁。老者輕搖摺扇,慢條斯理地說:"後生仔,何必如此悲觀?"《易經》有云(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)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,豈能任人擺布?星座...的確有它們一套耶。"
十力卜嗤之以鼻:"耆生!你那一套早就過時了。現在是甚麼年代?星座? 現在都談(MBTI)。我就是雙子座,天生多重人格,註定要活在矛盾之中。"
老者不知道(MBTI)是乜東東,十力卜只好帶著一抹代溝的微笑解釋道:"MBTI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是一種人格類型測評工具,通過分析個人在四個維度上的偏好來劃分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。包括:外向(E)與內向(I)、感覺(S)與直覺(N)、思考(T)與情感(F)、判斷(J)與知覺(P)。簡而言之,它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傾向與性格特徵。比起那陳年的星座科學得多啦!"
老者微微一笑:"雙子座又如何?(莊子)有云:(物無非彼,物無非是。)世間萬物皆有兩面性,關鍵在於如何取捨。你若能將雙重人格融會貫通,豈不就能左右逢源,成就一番事業?"
十力卜聽得一時語塞,心想這老頭莫非是隱世高人?他連忙起身,恭敬地問道:"莫非...能否指點我一二?"
老者放下酒杯,指了指牆上的電視屏幕,屏幕上正在播放《星座奇趣錄》。"這部電影,你可看過?" 老者問。
十力卜掃了一眼畫面的色調、配音、背景和演員的服飾,心知是一部七十年代的港產片,老套得很。他卻毫不掩飾自己的內心地說:"七十年代港產片,很老套...是說星座故事吧!右上角顯示電影名了《星座奇趣錄》。"
老者搖了搖頭:"此言差矣。《星座奇趣錄》看似荒誕無稽,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。它告訴我們,星座並非決定人生的唯一因素,重要的是如何認識自己,接納自己的優缺點,然後,活出你自己。"
十力卜似懂非懂,但心裡卻燃起了一絲希望。也許,他真的可以擺脫雙子座的魔咒,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。
後生仔," 老者起身告辭,"記住,命運不是枷鎖,它是畫筆。你才是那幅畫的執筆人。" 說完,老者便消失在人群中,無聲無息,彷彿從未出現過。”
十力卜看著老者離去的背影,若有所思。他拿起酒杯,一飲而盡,心中默默發誓:從今天起,他要重新認識自己,活出一個不一樣的十力卜。他要像《星座奇趣錄》裡的那些角色一樣,勇敢地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性,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。
老者如煙散去,不留半點痕跡,十力卜眉頭一皺,懷疑是天意安排。他若有所思,拿起酒杯,一飲而盡。這刻,他並沒有想到(MBTI),因為剛才老者的出現,根本就不是科學的現象。十力卜想起(星座),只有星座才這麼怪誕。他抬頭看著酒吧裡的大電視,畫面還是停在那《星座奇趣錄》的電影,他自言自語:"剛才還是序幕曲,看來只是錯過了十五分鐘...,那,一定要細心欣賞餘下九十四分鐘的《星座奇趣錄》。"
完
電影:《星座奇趣錄》
上映年份:1976 年
導演:吳回
編劇:吳宇曦
攝影:李萬傑
監製:黃祥
製片:鍾蔚文
出品:黃氏、雷鳴
彩色 | DCP | 粵語 | 中英文字幕 | 109 分鐘
主演:演員:伍衛國, 李影, 李添勝, 狄波拉, 林建明, 賈思樂, 黎小田, 梁天, 張瑛, 劉一帆, 王萊, 王偉, 阮令濤, 金興賢, 夏春秋, 簡而清, 譚一清, 奚秀蘭, 駱恭, 潘明珠, 黃新, 尹靈光, 袁浩泉, 何柏光, 周吉, 容守怡, 廖鳳明, 邱偉棠, 陸樹雄, 盧愛蓮, 劉逸詩, 顏國良, 徐鑑泉, 麥炳昌
一、 基本資訊與創作背景
*導演與團隊
導演吳回(亦為編劇)為香港資深影視工作者,曾參與多部粵語片的創作。攝影師李萬桀以擅長捕捉動態畫面著稱,契合本片多樣化的短篇故事結構。
*時代背景
197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正值電視普及化浪潮,無綫電視(TVB)、麗的電視(Rediffusion)及佳藝電視(CTV)三大電視台展開激烈競爭。電影業界為吸引觀眾,開始與電視圈跨界合作,本片即典型案例:
*明星效應
邀請當紅電視藝人(如伍衛國、李添勝、賈思樂等)參演,強化 (入屋) 指數(收視吸引力)。
新興議題:以(星座)為題,呼應當時年輕族群對西方占星文化的熱潮,题材新颖。
*出品方與捐贈者
影片由(黃氏)與(雷鳴」联合出品。雷鳴 (台灣男演員) 為資深電影人,曾任職播音員,後創辦(雷鳴*國際*電影貿易公司),業務包括購買影片版權並发行予電視台,促進長片在電視平台的傳播。雷鳴退休後捐贈數百部影片予香港電影資料館,本片於1995年入藏,彌足珍貴。
二、 影片結構與內容分析
*敘事框架:星座主题的短篇集
全片以(星座)為核心,分為四個獨立短篇故事,每個故事對應特定星座,風格统一:
题材時尚:融入1970年代流行文化元素,服裝、場景設計贴近都市青年审美。
*敘事手法
剪接節奏明快,畫面衔接流畅,體現導演對電視短劇形式的嫻熟掌控。
*音樂元素
由(玉石樂隊)演唱的主題曲贴題,深化影片的青春活力。
玉石樂隊(星座之聲)主唱 鄭子固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DkRM2nDCps
玉石樂隊(星運人生)主唱 張武孝 鄭子固
*故事主旨與創新點
寓教於樂:每個短篇均蘊含道德教訓,例如:勸誡觀眾勿行惡事。批判(以貌取人)的偏見。
突破性議題:青春偶像賈思樂與廖鳳明主演的双子座故事,探討角色人格
分裂的議題:創新性:1970年代香港影視較少触及心理學議題,本片以星座隱喻人格多面性,屬當年罕見的先鋒嘗試。
爭議性:結論推論為(人格分裂),可能受當時西方心理學思潮影響,但處理方式較為通俗化。
*評價與爭議
優點:包裝精美,明星效應強,契合電視觀眾口味。
短篇結構利於電視台分段播放,商業考量明確。
缺點:結尾倉促,部分情節銜接生硬,被批評(落雨收柴)(收尾草率)。
教育意義鮮明但深度不足,娛樂性壓倒藝術性。
三、 文化與產業意義
*電影與電視的互動
本片體現1970年代香港影視產業的轉型:電視台崛起分流電影觀眾,迫使電影業者借鑒電視短劇模式吸引觀眾。
明星跨界(電視→電影)成為常態,模糊了兩大媒介的界線。
*文化融合
星座文化源自西方占星學,本片將其本土化,改編為港式故事,反映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特質。
粵語發音配中英文字幕,體現香港影視的雙語傳統。
四、 影片現狀與延伸資訊
*典藏與放映
香港電影資料館於1995年搜集本片拷貝,2021年6月26日曾於資料館電影院重映,並舉辦映後談,邀請演員賈思樂分享拍攝經歷。
(尋‧珍‧記)《星座奇趣錄》映後談 2021年6月26日(主講嘉賓:賈思樂)
放映活動強調影片的(懷舊)與(文化研究)價值,吸引影迷與學者關注。
*延伸研究價值
可作為研究197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、星座迷信現象、明星制度的第一手資料。
短篇電影集的形式在當年並不常見,可探討其對後續港片敘事結構的影響。
五、 導演(吴回)背景補述
導演吴回(1913–1996)為香港著名導演、編劇及演員,活躍於1940–1980年代:
風格:擅長改編文學作品,關注市井小民生活,影像風格寫實中帶有諷刺。
本片定位:屬其中期作品,體現導演對新興媒體(電視)與流行文化的適應與創新。
總結
《星座奇趣錄》是一部兼具時代意義與文化研究價值的作品:
商業屬性:以明星、短篇、星座議題迎合1970年代香港觀眾口味。
文化切片:記錄電視普及化對電影產業的衝擊,以及星座文化在港的本土化過程。
局限性:藝術深度不足,但作為(娛樂先行)的案例,仍具備珍貴的史料價值。
此片不僅是香港影視史的見證,更是研究流行文化如何反映社會心理的典型文本。
豆粒: 7.6 粒豆 (10粒豆為滿分)
完
寫作日期:2025年07月09日
時間 : 14:00pm
文. 東加豆
我除了寫微故事,還製作有聲書,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。
喜歡我的文章嗎?盼得到您的支持、點讚,或分享我的文章,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。
我的故事選集
https://matters.town/@tonkabean/collections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