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星座奇趣錄 (東加豆)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星座奇趣錄 (東加豆)

(十力卜),一個在香港中環打滾的廣告文案,自詡為(雙子座)的化身,人格分裂得比《星座奇趣錄》裡的賈思樂還要徹底。他白天是西裝筆挺、口吐蓮花的創意總監,晚上則是窩在蘭桂坊酒吧,用威士忌潤飾的失意文青。


這天,十力卜又在酒吧買醉,身旁圍繞著幾個鶯鶯燕燕,個個濃妝艷抹,笑聲尖銳得像電鋸的女人。他舉起酒杯,眼神迷離,彷彿看穿了人世間的虛偽。(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)他喃喃自語:"我們都只是那人生定格的傀儡,被命運擺佈的可憐蟲。"


一個穿著旗袍、手持摺扇的老者,不知何時坐在了他身旁。老者輕搖摺扇,慢條斯理地說:"後生仔,何必如此悲觀?"《易經》有云(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)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,豈能任人擺布?星座...的確有它們一套耶。"


十力卜嗤之以鼻:"耆生!你那一套早就過時了。現在是甚麼年代?星座? 現在都談(MBTI)。我就是雙子座,天生多重人格,註定要活在矛盾之中。"


老者不知道(MBTI)是乜東東,十力卜只好帶著一抹代溝的微笑解釋道:"MBTI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是一種人格類型測評工具,通過分析個人在四個維度上的偏好來劃分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。包括:外向(E)與內向(I)、感覺(S)與直覺(N)、思考(T)與情感(F)、判斷(J)與知覺(P)。簡而言之,它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傾向與性格特徵。比起那陳年的星座科學得多啦!"


老者微微一笑:"雙子座又如何?(莊子)有云:(物無非彼,物無非是。)世間萬物皆有兩面性,關鍵在於如何取捨。你若能將雙重人格融會貫通,豈不就能左右逢源,成就一番事業?"


十力卜聽得一時語塞,心想這老頭莫非是隱世高人?他連忙起身,恭敬地問道:"莫非...能否指點我一二?"


老者放下酒杯,指了指牆上的電視屏幕,屏幕上正在播放《星座奇趣錄》。"這部電影,你可看過?" 老者問。


十力卜掃了一眼畫面的色調、配音、背景和演員的服飾,心知是一部七十年代的港產片,老套得很。他卻毫不掩飾自己的內心地說:"七十年代港產片,很老套...是說星座故事吧!右上角顯示電影名了《星座奇趣錄》。"


老者搖了搖頭:"此言差矣。《星座奇趣錄》看似荒誕無稽,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。它告訴我們,星座並非決定人生的唯一因素,重要的是如何認識自己,接納自己的優缺點,然後,活出你自己。"



十力卜似懂非懂,但心裡卻燃起了一絲希望。也許,他真的可以擺脫雙子座的魔咒,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。


後生仔," 老者起身告辭,"記住,命運不是枷鎖,它是畫筆。你才是那幅畫的執筆人。" 說完,老者便消失在人群中,無聲無息,彷彿從未出現過。”



十力卜看著老者離去的背影,若有所思。他拿起酒杯,一飲而盡,心中默默發誓:從今天起,他要重新認識自己,活出一個不一樣的十力卜。他要像《星座奇趣錄》裡的那些角色一樣,勇敢地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性,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。


老者如煙散去,不留半點痕跡,十力卜眉頭一皺,懷疑是天意安排。他若有所思,拿起酒杯,一飲而盡。這刻,他並沒有想到(MBTI),因為剛才老者的出現,根本就不是科學的現象。十力卜想起(星座),只有星座才這麼怪誕。他抬頭看著酒吧裡的大電視,畫面還是停在那《星座奇趣錄》的電影,他自言自語:"剛才還是序幕曲,看來只是錯過了十五分鐘...,那,一定要細心欣賞餘下九十四分鐘的《星座奇趣錄》。"





 



電影:《星座奇趣錄》

上映年份:1976 年

導演:吳回

編劇:吳宇曦

攝影:李萬傑

監製:黃祥

製片:鍾蔚文

出品:黃氏、雷鳴

彩色 | DCP | 粵語 | 中英文字幕 | 109 分鐘


主演:演員:伍衛國, 李影, 李添勝, 狄波拉, 林建明, 賈思樂, 黎小田, 梁天, 張瑛, 劉一帆, 王萊, 王偉, 阮令濤, 金興賢, 夏春秋, 簡而清, 譚一清, 奚秀蘭, 駱恭, 潘明珠, 黃新, 尹靈光, 袁浩泉, 何柏光, 周吉, 容守怡, 廖鳳明, 邱偉棠, 陸樹雄, 盧愛蓮, 劉逸詩, 顏國良, 徐鑑泉, 麥炳昌


一、 基本資訊與創作背景


*導演與團隊

導演吳回(亦為編劇)為香港資深影視工作者,曾參與多部粵語片的創作。攝影師李萬桀以擅長捕捉動態畫面著稱,契合本片多樣化的短篇故事結構。


*時代背景

197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正值電視普及化浪潮,無綫電視(TVB)、麗的電視(Rediffusion)及佳藝電視(CTV)三大電視台展開激烈競爭。電影業界為吸引觀眾,開始與電視圈跨界合作,本片即典型案例:


*明星效應

邀請當紅電視藝人(如伍衛國、李添勝、賈思樂等)參演,強化 (入屋) 指數(收視吸引力)。

新興議題:以(星座)為題,呼應當時年輕族群對西方占星文化的熱潮,题材新颖。


*出品方與捐贈者

影片由(黃氏)與(雷鳴」联合出品。雷鳴 (台灣男演員) 為資深電影人,曾任職播音員,後創辦(雷鳴*國際*電影貿易公司),業務包括購買影片版權並发行予電視台,促進長片在電視平台的傳播。雷鳴退休後捐贈數百部影片予香港電影資料館,本片於1995年入藏,彌足珍貴。


二、 影片結構與內容分析


*敘事框架:星座主题的短篇集

全片以(星座)為核心,分為四個獨立短篇故事,每個故事對應特定星座,風格统一:

题材時尚:融入1970年代流行文化元素,服裝、場景設計贴近都市青年审美。


*敘事手法

剪接節奏明快,畫面衔接流畅,體現導演對電視短劇形式的嫻熟掌控。


*音樂元素

由(玉石樂隊)演唱的主題曲贴題,深化影片的青春活力。



玉石樂隊(星座之聲)主唱 鄭子固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DkRM2nDCps





玉石樂隊(星運人生)主唱 張武孝 鄭子固





*故事主旨與創新點

寓教於樂:每個短篇均蘊含道德教訓,例如:勸誡觀眾勿行惡事。批判(以貌取人)的偏見。


突破性議題:青春偶像賈思樂與廖鳳明主演的双子座故事,探討角色人格


分裂的議題:創新性:1970年代香港影視較少触及心理學議題,本片以星座隱喻人格多面性,屬當年罕見的先鋒嘗試。

爭議性:結論推論為(人格分裂),可能受當時西方心理學思潮影響,但處理方式較為通俗化。


*評價與爭議


優點:包裝精美,明星效應強,契合電視觀眾口味。

短篇結構利於電視台分段播放,商業考量明確。


缺點:結尾倉促,部分情節銜接生硬,被批評(落雨收柴)(收尾草率)。


教育意義鮮明但深度不足,娛樂性壓倒藝術性。


三、 文化與產業意義

*電影與電視的互動

本片體現1970年代香港影視產業的轉型:電視台崛起分流電影觀眾,迫使電影業者借鑒電視短劇模式吸引觀眾。

明星跨界(電視→電影)成為常態,模糊了兩大媒介的界線。


*文化融合

星座文化源自西方占星學,本片將其本土化,改編為港式故事,反映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特質。

粵語發音配中英文字幕,體現香港影視的雙語傳統。


四、 影片現狀與延伸資訊

*典藏與放映

香港電影資料館於1995年搜集本片拷貝,2021年6月26日曾於資料館電影院重映,並舉辦映後談,邀請演員賈思樂分享拍攝經歷。


(尋‧珍‧記)《星座奇趣錄》映後談 2021年6月26日(主講嘉賓:賈思樂)


放映活動強調影片的(懷舊)與(文化研究)價值,吸引影迷與學者關注。


*延伸研究價值

可作為研究197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、星座迷信現象、明星制度的第一手資料。


短篇電影集的形式在當年並不常見,可探討其對後續港片敘事結構的影響。


五、 導演(吴回)背景補述

導演吴回(1913–1996)為香港著名導演、編劇及演員,活躍於1940–1980年代:

風格:擅長改編文學作品,關注市井小民生活,影像風格寫實中帶有諷刺。

本片定位:屬其中期作品,體現導演對新興媒體(電視)與流行文化的適應與創新。


總結

《星座奇趣錄》是一部兼具時代意義與文化研究價值的作品:


商業屬性:以明星、短篇、星座議題迎合1970年代香港觀眾口味。


文化切片:記錄電視普及化對電影產業的衝擊,以及星座文化在港的本土化過程。


局限性:藝術深度不足,但作為(娛樂先行)的案例,仍具備珍貴的史料價值。


此片不僅是香港影視史的見證,更是研究流行文化如何反映社會心理的典型文本。



豆粒: 7.6 粒豆 (10粒豆為滿分) 








寫作日期:2025年07月09日 

時間 : 14:00pm

文. 東加豆


我除了寫微故事,還製作有聲書,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。

喜歡我的文章嗎?盼得到您的支持、點讚,或分享我的文章,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。

https://tonkabean.me/支持與鼓勵/

關於我:https://tonkabean.me/


我的故事選集

https://matters.town/@tonkabean/collections





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藍與黑 (東加豆)

 微故事+電影分享: 藍與黑 (東加豆)


(阿May),一個在香港中環打滾多年的OL,最大的缺點就是記性差,差到連自己昨天午餐吃了什麼都記不起來。又或者說最大的優點又是記性差,前任男友哪天甩了她,三個月後她已忘得一乾二淨,不痛不癢,仿佛從未戀愛過。


2014年,《藍與黑》在香港藝術中心重映,她跟風去看,只記得林黛的旗袍很美,關山的眉毛很濃,然後就沒然後了。那時的她,覺得這不過是部陳年舊戲的愛情片,林黛?就是林黛,沒感覺的。


最近,不知哪根筋不對,阿May迷上了老電影,一口氣看了幾部林黛的戲。《千嬌百媚》、《江山美人》、《不了情》…看著看著,竟對這位已故的影后產生了莫名的好感。那種古典美,那種欲語還休的眼神,簡直是現代港女的稀缺品。


這天,阿May又重溫了《藍與黑》。這次,她看得比從前認真,也看得有點神遊。唐琪的命運,看似風光無限,卻身不由己,在那個時代裡浮沉之間,全是無奈。藍是天空,黑是夜晚,就像一場夢想與現實的交錯。


然而,當阿May查到林黛的生卒年時,卻感到非常可惜。1964年7月17日,只不過 29歲的林黛,芳魂早逝。她開始瘋狂搜索關於林黛的一切,她那短暂而燦爛的生命中,究竟承受了多少壓力,那些光鮮亮麗的銀幕背後,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苦痛?


然而,阿May又發現林黛不只一次自殺。


在1951年12月8日,尚是長城旗下演員的林黛因電影《巫山盟》女主角更換成李麗華而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,所幸被嚴俊救起。


在永華電影公司期間,因李翰祥為林黛打造的電影《龍女》未有下文而又再一次自殺,並被嚴俊所救。


阿May看著這些資料,心裡五味雜陳。為了個角色、一部戲,就要自殺...現在的明星,哪個不是身經百戰,臉皮厚如城牆? "那麼,死,是遲早的事了...." 阿May在心裡嘀咕著,語氣帶著一絲不屑,又帶著一絲同情。


她想起自己,都是心軟累事,(情)飛走了就由它吧!至少還有些積蓄,現在呢?唉!尊嚴也少了幾分..."不過,我從沒想過自殺呀!" 阿May自言自語。


阿May 腦海浮現了一幕幕的生活劇場,比如每天迫著加班,被衰老闆剝削,被客人呼來喝去,還要跟同事在殘渣冷菜中掙扎求存。


或許,林黛活在一個太過美好的年代,美好到容不下任何瑕疵。又或許,她太過敏感,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大了無數倍。


阿May關掉電腦,走到窗邊,看著維多利亞港的夜景。藍與黑,交織成一幅迷離的畫面。突然,覺得自己好像有點懂林黛。


推薦《藍與黑》?不,阿May想推薦的是,一種對生命的思考。在藍與黑之間,我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顏色?


 



電影:《藍與黑》


上映年份:1966 年(邵氏兄弟出品,分上下兩集)


導演:陶秦(兼任編劇)


主演:林黛(飾唐琪)、關山(飾張醒亞)、丁紅(飾鄭美莊)


原著:王藍同名小說(台灣四大抗戰小說之一)


獲獎:第十三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、第五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、最佳女配角獎(于倩)


票房:139 萬港幣,打破當時香港本土片票房紀錄


時代背景:抗戰時期(1937-1945)至國共內戰後遷台,以天津、重慶、台灣三地為主要場景。


人物關係:

唐琪(林黛):孤女,父親抗戰殉國,母親病逝後投靠天津姨母,與張醒亞相戀。因拒絕嫁給漢奸而淪為護士,遭院長迷姦後淪落舞場。最終犧牲自我,協助張醒亞投身後方。


張醒亞(關山):孤兒,與唐琪同病相憐。因誤會唐琪墮落,轉而與軍閥之女鄭美莊訂婚,後在戰爭中負傷被拋棄,最終與唐琪重逢。


鄭美莊(丁紅):嬌縱任性的千金小姐,與張醒亞訂婚後出軌,象徵「黑」的墮落。

主要衝突:戰爭與愛情的雙重考驗,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羈絆,女性貞潔與社會壓迫的對抗。


藍與黑的對立:

藍:代表自由、仁愛、光明(唐琪的服裝與最終選擇)。

黑:象徵墮落、陰暗、壓迫(張醒亞的誤會與鄭美莊的背叛)。


主題歌詞:「藍呀藍,藍是光明的色彩;黑呀黑,黑是陰暗的妖氛」直接點題。


女性犧牲與壓迫:

唐琪被迫承受家族壓力、身體污名化(被強暴)、社會歧視(舞女身份),體現傳統貞潔觀念對女性的束縛。

邵逸夫曾指出「中國觀眾喜歡看女人受苦」,電影刻意強化唐琪的悲劇性,符合當時市場審美。


戰爭與道德困境:

張醒亞在重慶的生活揭示戰時後方的腐敗(如鄭美莊的婚外情),與淪陷區的苦難形成對比。

唐琪留在淪陷區協助地下工作,展現個人犧牲與愛國精神的矛盾。


導演手法:

鏡頭語言:陶秦被譽為「最歐洲式」的香港導演,如唐琪被強暴的片段以壓迫性分鏡呈現,強化戲劇張力。


場景設計:舞會、戰爭場面的華麗佈景與寫實風格結合,展現邵氏的美術功底。


音樂與配樂:

主題曲《藍與黑》由靜婷代唱,旋律憂鬱,歌詞暗合時代氛圍。

插曲《痴痴地等》《何日君再來》等經典歌曲,增強情感渲染力。


表演風格:

林黛:將唐琪的堅韌與淒美詮釋得淋漓盡致,被評為「個人表演秀」,尤其臨終前的哭戲堪稱絕唱。

關山:飾演的張醒亞帶有「杰克蘇」傾向,性格弱點(如多疑、軟弱)與時代動盪形成對應。


社會與文化意義


政治傾向:

原著與電影皆帶有國民黨意識形態,強調「愛黨愛國」與對「鐵幕」的恐懼,反映 1960 年代台灣的政治氛圍。

張醒亞最終逃至台灣,呼應當時遷台知識分子的心態。


女性形象的矛盾:

唐琪既是受害者又是救贖者,其結局(守護殘疾的張醒亞)延續「男強女弱」的傳統框架,被批評為「為男人立貞潔牌坊」。


影史地位:

林黛的遺作,上映後引發影迷懷念,成為邵氏文藝片的代表作之一。

與《星星・月亮・太陽》並稱「抗戰文學電影雙豔」,奠定陶秦在華語影壇的地位。


爭議與評價

劇情爭議:

被批評為「狗血」「女德教科書」,如唐琪被強暴、張醒亞誤會等情節被指脫離現實。

與金庸《神雕俠侶》的相似性(失貞、殘疾、多女圍繞男主)引發討論。


藝術成就:

美術、攝影與配樂在 1960 年代屬上乘,尤其戰爭場面的調度被稱讚「超越同時代作品」。

陶秦的歐化導演手法(如長鏡頭、場面調度)提升了影片的藝術性。


歷史評價:

部分學者認為其「政治正確」壓倒藝術性,將抗戰浪漫化,忽視底層人民的真實苦難。

林黛的表演被譽為「華語電影史上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」,成為後世演員的典範。


總結

《藍與黑》是一部充滿時代烙印的文藝片,其悲劇性敘事、強烈的政治傾向與女性形象的複雜性,使其成為華語影史的重要文本。儘管劇情存在爭議,但其藝術成就與社會意義仍值得深入探討。林黛的絕世風華與陶秦的導演才華,更為這部電影增添了傳奇色彩。










豆粒: 8.3 粒豆 (10粒豆為滿分)








寫作日期:2025年06月18日 

時間 : 14:27pm

文. 東加豆


我除了寫微故事,還製作有聲書,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。

喜歡我的文章嗎?盼得到您的支持、點讚,或分享我的文章,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。

https://tonkabean.me/支持與鼓勵/

關於我:https://tonkabean.me/


我的故事選集

https://matters.town/@tonkabean/collections




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千嬌百媚 (林黛、陳厚)(東加豆)

 微故事+電影分享: 千嬌百媚 (東加豆)


(阿傑)是一名影癡,專門收藏舊電影海報與黑膠原聲帶。他住的不像普通住宅,簡直就是一座迷你(邵氏博物館)。牆上掛著《千嬌百媚》的海報,角落堆滿了三十年前的戲院傳單。他常說:"看一部好電影,就像吃一碗雲吞麵,要夠鹹、夠甜,還得有一點點辣。"


問題是,他有個怪癖:"睇電影一定要穿主角嘅鞋!"


這種行為聽起來似精神病,但對他而言是一種(共鳴療法)。看《教父》,他就穿皮鞋;看《東邪西毒》,他就趿著拖鞋裝作浪人;看《千嬌百媚》?當然是能跳起來的舞鞋!


可惜……他沒有舞鞋。


於是,他決定去偷。目標是香港電影資料館閉館前的最後一次展覽。趁著保安打盹之際,他偷偷取走了陳列中的一件展品。一雙標註為(林黛)在《千嬌百媚》中穿過的肯肯舞鞋。


當天晚上,他穿上這雙鞋,放入影碟,準備翩翩起舞。沒想到……


舞步一踏,腳底發癢;再踏,鞋跟鬆脫;三踏,左腳鞋頭飛甩出窗外。原來雙係複製品,連膠水都未乾透。


他氣得大罵:"假鞋!假到咁都幾藝術!"


但就在這一刻,銀幕上的林黛翩然跳出,舞姿優美,笑容燦爛。他忽然明白,《千嬌百媚》根本不需要真鞋。真正動人的,是那份青春、誤會、幽默,以及對愛的執著。


隔日,他將那雙鞋悄悄送回資料館,並附上一張字條:"人總試圖模仿別人走自己的路,卻忘了,夢不是借來的,它就像一場歌舞,那雙鞋也不是重點,舞步可以亂跳,而在於你敢不敢獨自起舞。我敢的,不過...我卻穿錯了鞋!"


 




電影分享:


電影: 《千嬌百媚》(英譯:Les Belles)


導演:陶秦(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重要導演,擅長歌舞片與愛情題材)


主演:林黛(華語影壇傳奇女星)、陳厚、蔣光超、歐陽莎菲


上映年份:1961年(香港邵氏兄弟出品)


類型:歌舞愛情喜劇片,結合東西方文化元素


獎項:獲第八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(林黛),同年,另獲同屆亞洲影展最佳美術指導、最佳音樂、最佳剪輯及最佳錄音等五項大獎;令此片在第一屆金馬獎獲得最佳導演及最佳音樂兩項大獎項,電影歌曲悅耳,由姚敏紀作曲,首個美典。


故事背景

電影以香港為背景,講述富家女蘭蘭(林黛飾)與馬戲團台柱杜家林(陳厚飾)因緣際會相遇,兩人跨越階級與身份的愛情故事。劇情融合馬戲團表演、豪門恩怨與浪漫邂逅,展現60年代香港社會對愛情與階級的複雜觀感。


主題探討

階級差距與愛情衝突:男女主角身份懸殊,反映當時社會門第觀念對個人幸福的束縛。

女性自主意識覺醒:林黛飾演的蘭蘭脫離傳統大家閨秀框架,主動追求愛情與事業,具早期女性主義色彩。

東西方文化交融:片中馬戲團表演融合西式歌舞與中式戲曲元素,象徵香港殖民地時期的文化混雜性。

三、技術與藝術特色


視聽語言

攝影與美術:攝影師董紹泳以鮮豔色彩與動態鏡頭捕捉馬戲團的熱鬧場面,如高空綵帶舞、獸伕特技等,營造視覺奇觀。


音樂與舞蹈:片中多首原創歌曲(如《千嬌百媚》主題曲)由王福齡作曲,結合黃梅調與西洋樂風,林黛親自演唱展現歌藝。


服裝設計:林黛的多套華麗戲服(如鑲鑽舞衣、中式旗袍)成為經典,由劉季友設計,強調角色蛻變的視覺符號。


編劇手法

雙線敘事:馬戲團表演線與豪門鬥爭線交織,穿插喜劇橋段(如蔣光超飾演的諧星角色)調節節奏。


符號運用:馬戲團「空中飛人」橋段暗喻愛情風險,蘭蘭的珍珠項鍊作為身份轉變的隱喻。


四、角色塑造與表演


林黛:顛覆性的銀幕形象

脫離早期悲情角色(如《紅樓夢》林黛玉),飾演活潑聰慧的現代女性,展現其喜劇天分與歌舞才藝。

表演細節:誇張表情與肢體動作(如翻滾、踢腿)突破傳統女星優雅框架,影響後輩如陳寶珠等演員。


陳厚:喜劇與深情並存

飾演市井小人物,以滑稽動作(如雜技失誤)製造笑點,同時在愛情戲中展現細膩眼神戲。

配角貢獻


蔣光超的諧星角色提供大量笑料,如模仿西方馬戲團主持人的港式英語。


歐陽莎菲飾演的嚴母代表傳統禮教,與林黛形成戲劇衝突。


五、社會與文化影響

香港電影史地位

為邵氏「黃梅調電影熱潮」後的轉型之作,開創「歌舞喜劇片」新類型,影響後續《野玫瑰之戀》等片。

林黛憑此片鞏固亞洲影后地位,其銀幕形象成為60年代香港女性審美標竿。


時代反映

電影中馬戲團作為「流動社群」的設定,影射香港移民社會特質(來自中國各地的人匯聚於此)。

片尾馬戲團離港場景,暗喻1960年代香港對身份認同的困惑。


六、爭議與評價


正面評價

香港電影資料館讚揚其「將商業娛樂與藝術追求完美結合」,視為「香港電影工業成熟標誌」。

豆瓣網友稱讚林黛「美顏盛世」,認為電影「輕鬆幽默中帶社會批判」。


負面聲音

部分評論認為劇情老套,馬戲團情節「過於理想化」。

有觀眾批評結局「大團圓收場」缺乏現實深度(如蘭蘭放棄繼承權選擇愛情)。


七、延伸考據

歷史背景

19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,電影業進入「黃金時代」,本片恰逢其會,成為當時票房亞軍(僅次於《後門》)。


幕後花絮

林黛為練習高空綵帶舞導致手腕受傷,仍堅持親自完成特技鏡頭。

馬戲團場景實景搭建於清水灣片場,耗資超當時電影平均預算30%。


八、總結:電影的永恆魅力

《千嬌百媚》以華麗包裝包裹深刻議題,林黛的顛覆性表演與陶秦的精巧導演手法,使其成為跨越時代的經典。電影既反映60年代香港社會價值觀,亦透過愛情故事探討人性共通情感——對自由、認同與幸福的追求,至今仍具觀賞與研究價值。



豆粒: 8.2粒豆 (10粒豆為滿分)







寫作日期:2025年06月11日 

時間 : 11:21am

文. 東加豆


我除了寫微故事,還製作有聲書,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。

喜歡我的文章嗎?盼得到您的支持、點讚,或分享我的文章,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。

https://tonkabean.me/支持與鼓勵/

關於我:https://tonkabean.me/


我的故事選集

https://matters.town/@tonkabean/collectio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