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

微故事+電影分享: 賽德克·巴萊 (2011)

 微故事+電影分享: 賽德克·巴萊 (2011) 



香港中環的電影院外,(十力卜)背靠玻璃幕牆,指尖在手機螢幕劃過《賽德克·巴萊》的評論。這片名像粒種子,在他心裡發芽了三天。身為投資分析師的他慣於萬物量化,完全無法解釋用滅族換取永恆這筆交易的邏輯。


中環電影院重影票價為$110 太陽旗(上集),僅4點場。

藝術中心太陽旗、彩虹橋(上/下集)週末早場連放,而且會員,還有銀髮,是日收費 $125。他決定跑去藝術中心看一連兩場的《賽德克·巴萊》。


霓虹燈在雨中染得朦朧,他想起昨日與友人爭論的片段: "史詩?根本是嗜血美學!" 戴金絲眼鏡的(同事甲)嗤之以鼻,"斬首鏡頭比財報數字還多"。留長髮藝術家的(同事乙)反駁:"你們這些數字奴隸,永遠不懂靈魂的重量。"


十力卜啜著冷掉的咖啡,忽然覺得自己像在霧社山林間迷途的日本兵。電影裡的首領毀家園的決絕,與他上週裁員三十人的抉擇莫名重疊。都是獻祭,只是彩虹橋那端沒有遣散費。


他想起片中青年在櫻花樹下掙扎的側臉。那刻十力卜恍然頓悟,所謂文明與野蠻,不過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。只是現代人在績效烙下的KPI,與賽德克族用刀鋒刻痕,何嘗不是相似的成人禮?"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..."這句台詞在他腦海炸開,電光石火間,他推開了裁員名單。


數日後,十力卜帶著部門同事乙走進電影院。銀幕上正映出(彩虹橋)的絢爛光暈(下集),他用手肘碰了碰同事,那位為理想而放棄獎金的下屬,低聲道:"看,那就是你的彩虹橋。"

散場時,同事乙還是要補充:"節奏還是太拖,差點在槍戰裡睡著。" 十力卜望著維港夜景:"四個鐘的電影都嫌長,怎麼有耐心看透人生?" 雨不知何時收手了,滿地霓虹倒映,好像打翻了彩虹寶盒。


這故事就像一座彩虹橋,一頭搭著你的辦公桌,另一頭則是那片自由的山林。當燈光暗下,說不定會從勇士的臉上,看見自己正被報表刻上另一種圖騰的模樣。


微故事完

 

電影名稱: 賽德克·巴萊

副標題: 太陽旗(上集) / 彩虹橋(下集)

導演 :魏德聖

監製 : 吳宇森, 張家振, 黃志明, 

編劇 : 魏德聖

主演 : 林慶台, 游大慶, 馬志翔, 安藤政信, 河原佐武, 木村祐一, 徐若瑄, 溫嵐, 羅美玲, 田中千繪

片長 : 144分鐘(太陽旗), 132分鐘(彩虹橋), 276分鐘(上下集總長)

產地 : 中華民國(臺灣)

語言 : 賽德克語、日語、臺語

上映日期 : 2011年9月9日(上)太陽旗, 2011年9月30日(下)彩虹橋


《賽德克·巴萊》是一套打破台灣電影格局的大型史詩式原住民電影,全片分為《太陽旗》(上集)、《彩虹橋》(下集),以霧社事件為主線,展現賽德克族在極權統治壓迫下的反抗精神和文化抉擇。


影片重點與特色

* 以莫那·魯道為首的賽德克族,面對日本殖民政權壓迫,毅然發動武裝抗爭,核心精神是「寧死不屈」和「民族尊嚴」。

*《太陽旗》重點描繪族人受壓、部落生活與矛盾,情感和背景鋪陳厚重;《彩虹橋》則以激烈戰爭場景為主,展現原住民的血性、信仰與悲壯。


*賽德克族視死如歸、追尋戰後的靈魂彩虹橋(祖靈世界),這種世界觀,和主流社會價值衝突,成為電影重要辯證點。


*影片大量使用原住民賽德克語和真實原住民演員,打破慣常星光,力求展現族群真實感。


*魏德聖導演的堅持和理想,成功將複雜、殘酷的歷史以高質美學和真摯情感搬上銀幕,也因此備受好評。


*全片用好多「真」字:真民族、真靈魂、真戰爭、真血淚,無論場景或人物情感都很實在,無花巧多餘。


*主角莫那·魯道和其族人心理掙扎好細膩,比起一般「抗爭英雄」電影,有更多反思和無力感,不是盲目殉道。


*日本佔領霧社後的政策,徹底打擊原住民文化,劇中人的反抗是「自尊」和「存亡」的選擇,不純粹是民族仇恨。





豆粒: 9 粒豆 (10粒豆為滿分) 


全篇文章完


寫作日期:2025年11月19日 

時間 : 13:22pm

文. 東加豆

圖. 取自網絡


我除了寫微故事,還製作有聲書,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。

喜歡我的文章嗎?盼得到您的支持、點讚,或分享我的文章,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。

https://tonkabean.me/支持與鼓勵/

關於我:https://tonkabean.me/


我的故事選集

https://matters.town/@tonkabean/collections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